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下)

SuperUser Account 7770 View 2019-12-24 0 Comments 公众号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有人说,能把老师讲的所有知识记住,或者把最重要的知识记住的就是好学生。在孙维刚眼里,这样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他们只会因袭教师。

  孙维刚总是鼓励学生推翻教师给出的结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向未知世界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他善于把舞台让 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这样的过程,孙维 刚称之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传递聪明。他提倡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些题, 学生们可以找出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解法,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寻找这些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然后,在多解归一的基础上,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从 而找出普遍的规律,即多题归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思维得到发展,更感受到共同探索、获取成功的乐趣。

  很多人认为孙维刚教学进度太快,实际上在初中的前半段,他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上。从初二开始,学生学习的习惯基本形成了,能够主动 领悟知识,记忆和认识都比较深刻了,不需要不断地重复复习,省去了很多时间。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进度就自然提高了。因此,他用一个月可以讲完初一数学课 程,初一一学期多一点讲完全部初中课程,初二讲完全部高中课程。

  孙维刚的学生一般没有家庭作业,而且每天能保证八九个小时的睡眠,男同学每天跑1500米,女同学跑800米。学习轻松而快乐。

师爱无边

  每当我来到孩子们中间,我的心我的情就全被他们占有了。我爱孩子们,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中我享受到了金钱买不来的幸福。——孙维刚

  在孙维刚眼里,爱学生超过爱自己的生命。

  用生命育人

  孙维刚与癌症的抗争进行了12年之久!孙维刚的学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件“小事”:

  有一年,他的班上有4位同学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七届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竞赛当天,孙维刚的膀胱癌复发,大量尿血。是陪学生去还是不去?不去,学生认为不是孙老师一贯的作风,肯定身体出了问题!为了不让同学们分心,孙维刚强打着精神,陪了学生整整两天后才住进医院。

  一次,孙维刚的班承担了打扫一间旧平房的任务,房屋灰尘厚重,孙维刚怕学生们吸进石灰粉有碍健康,于是让全班同学到院子里去,自己戴上口罩进了教室并 反锁上门,用长长的掸子在屋子里大干起来,学生们回过神来,使劲敲门他就是不开,等尘土落定,他出来已是蓬头垢面了,孩子们看着心痛地哭了。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孙老师第三轮实验班高二时,一位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希望通过跳级减轻家中负担,孙维刚认为他跳级不一定考得上理想的大学,于是告诉家长,孩子品学兼优,我向学校为他申请奖学金。其实孙老师为了不为难校长,自己替这位学生交了一切费用……

  孙维刚的学生王一回忆说:我们班同学有良好的修养,来自孙老师每天上下班都和看门的老大爷亲切地打招呼;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来自孙老师迟到了便向我们 做检讨甚至到教室外面罚站;我们班坚持男生每天跑1500米,女生跑800米,因为孙老师会和大家一起跑;大家喜欢文艺活动,因为孙老师会和我们同唱、同 奏、同台表演……

  曾有三所高校以优越的条件调孙维刚去任教,他不为所动;领导多次安排重要岗位给他升迁的机会,他痛快地拒绝了。出去作报告,他总会说,二十二中是他成长的沃土,“孙维刚教改实验”是一项集体教育实验。

  孙维刚最喜欢建班原则中的第三条——要因为我来到世界上,而使别人过得更幸福。即使是在他的追悼会上,播放的也不是哀乐,而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因为他不愿意给人们带来一丝悲凉。

  孙维刚无论走到哪里,介绍自己时总是说,“我叫孙维刚,北京二十二中数学教师,班主任。”一分坦然,一分自豪。

  远行的孙维刚,微笑永存,精神永驻。

在继承中创新 陶西平

  孙维刚同志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为我国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中国的教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这是纪念孙维刚同志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正在进行一场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变革,这场变革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这 场变革并不是对原有教育的全面否定,而是在继承原有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克服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而实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完善。近百年来,为完善 中国的教育,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探索,这种探索在建国以来得到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有力的支持。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们在探索的过程 中,产生了富有见地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出现过困惑,付出过代价。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课程改革的推进,使这种探索的进程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多年来改革进程的延续,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在我国近代长达百年的教育探索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引领着教 育改革的时代潮流,为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孙维刚同志正是这批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今天纪念孙维刚同志,不只是对他的教育成就的肯定, 不只是要用孙维刚的教育思想充实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宝库,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决心。我们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历史 虚无主义,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才不会由于缺乏对我国教育的记忆,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显得苍白无力。

  一切为了育人,这是孙维刚教育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哲学,乃至教学论、学科教学论体系,形成了他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评 价观体系,也形成了他的教育个性和特色。孙维刚在政治工作、社会活动、宏观教育、微观教育等多个层面创造了卓越的业绩。但,他的全部活动都体现了一切为了 育人的教育思想。育一切人,育好一切人是他的一切为了育人思想的深刻内涵。育一切人,表现在他不主张基础教育要择天下英才而教之,而应当是为所有未经选择 的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育好一切人表现在他紧紧把握住教人做人和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上,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我们平时讲教书育人,往往解 释成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在孙维刚那里,全部教育活动,包括教书都是为了育人,所以才形成了他的十分独特的教学风格。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想的体操,这精辟 地概括了数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中的作用。作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孙维刚不仅把数学这一思想体操发展得更为完整,更为体系化,而且把数学课当做育人 的熔炉,在数学教学中,塑造着人的灵魂,铸造着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孙维刚教育思想最为突出之点,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高度体现。

  孙维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还解决了一个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教育质量能不能经得起从多个角度评价?孙维刚的教育质量,无论从做人的角度,知识技 能角度,能力智力角度,都经得起检验。他的学生既有较为全面的素质,又可以在选拔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充分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提高学生实际水平的 关键。我们固然应当关注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但更应当像孙维刚那样,始终坚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素质教育的更为完美的追求。

  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养,这是孙维刚同志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教育是科学,因为它存在共性,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教育又是艺术,因为它存在 着个性,存在着鲜明的特色。还有人说,教育不只是科学和艺术,还是一种修炼。那就是说要在求索中体验,在实践中积累,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能力 基础。我想,这就是素养。孙维刚同志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素养,才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科学和艺术统一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把良好的师德和精 湛的育人能力统一起来。并从他的独到的教育见解出发,产生出他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从而形成了他的鲜明的个性。我想,这就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教师学 习的榜样。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的不适应,而教师的不适应关键在于素养不够高。所以,我们应当从师范教育、继续教育、教师管理以 及校本培训等方面着力提高教师的素养,更要把教师集体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鼓励每位教师把教学、学习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成为一个自觉提高自身 素养的优秀教师。

  孙维刚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我想,学习他的精神,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当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为国家总督学顾问、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主席)

  我们的生命是你生命的延续 彭壮壮

  作为孙老师二轮班的一员,我曾在四年的中学生活中受到他不倦的教诲,在远隔重洋,身处异国他乡时与他探讨事业与人生的困惑,在回到祖国后与他促膝长谈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对我来说既是今天的深情回忆,也是明天的无限财富和永远动力。

  “传道”。孙老师在教学中最常提到的一个思想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我还记得在给我们讲这个深刻的思想时,他非常生动地讲起了西山碧云寺的故事。“你 们去过碧云寺吗?”他问道,“那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五百罗汉堂,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几百个罗汉。不过你要是仔细数下去,只有四百九十九个罗汉。怎么回事呢, 原来最后一个是济公,他坐在梁上。他俯看人间的角度,就和我们站在地上,向上看的角度完全不同。”讲了这个故事之后,他又给我们讲了一道立体几何题,将他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想充分地加以阐释。十几年后,当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我的数学博士论文时,“换个角度看问题”成了我最核心的思想工具。

  “授业”。中学时代的我曾是一个非常腼腆,羞于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孩子。初二寒假前的一天,孙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从下学期开始,你来当咱 们四班的体育委员。”现在回想起来很难准确地描述我那时的心情,大概是既惊诧又恐惧吧。很多年后我才慢慢地了解他的良苦用心。现在我无论是向客户的高层领 导汇报,或是为上百名中层管理者培训,都与他对我的教育、给我的锻炼机会无法分开。

  “解惑”。大家可能知道,我的爷爷、奶奶是彭咏梧、江竹筠两位烈士。他们的英雄事迹通过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等广为人 知。不过在我小的时候,常常苦恼自己为什么不是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为什么别人提到自己的时候总会提到自己的爷爷、奶奶。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升入了中学。在一个初秋的下午,孙老师特地把我叫出来,在二十二中的校园里,他一边走,一边对我说:“你的爷爷、奶奶为国家的自 由、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生命。他们是我年轻时最崇拜的偶像,把你教育好是我对革命先烈的一份责任。不过,我今后不会在班上提起这件事,你要 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绩。”孙老师这短短的几句话对我今后的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我才能真正地将先辈的革命史化为进取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孙老师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对我们的影响将继续随我们而存在。我们对他的纪念,是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对他的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生命本身,将会是他的生命的延续

 

Source :
Outer URL(More details):
    RecommendIt
    My friend's email
    My email
    Mail Subject
    Mail Contents
    Comment

    Your name:
    Your email:
    Your website:
    Title:
    Comment:
    版权所有 2025 北京孙维刚教育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17025288号-1 Terms Of Use | Privacy Statement
    b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