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上)

SuperUser Account 7711 View 2019-12-24 0 Comments 公众号

  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孙维刚简介

  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曾被评为建国50年 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1997年9月10日,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 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 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 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 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 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 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李红曾是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她已是母校二十二中的数学教师,而且她所带的班也是“孙维刚数学实验班”。不但在二十二中,在上海、山东、山西等 地,都有一些教师在自发地研究着孙维刚的教育思想,实践着他的教学方法,还先后建起了一些孙维刚数学实验班、实验校和实验中心。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 体会到孙维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他所开辟的,是一条高效的全面育人的途径。

德育为首

  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孙维刚

  孙维刚的学生吴韦山说:“开学那天,我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品德的培养。”

  学生王一说:“许多人知道孙老师书教得好,但不知道孙老师将更多的心血花在了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上。”

  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

  孙维刚曾经说:“班主任工作应摆在第几位?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他认为,学校德育的诸多环节中,班主任最关键,发挥的作用最大。

  正因如此,孙维刚当教师40年,兼教过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唯一没有间断的是教数学和当班主任。

  有人说,当班主任不就是抓学生学习吗!孙维刚说,这种认识和做法,背离了德育第一的原则。而且,停留在这种层次上,学习也抓不好。

  有的班主任认为抓纪律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孙维刚认为,良好纪律的基础是高尚的品德。不从这里入手,只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以,在孙维刚看来,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首先要抓的事情,而且是要全力抓好的大事。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请家长”是班主任惯用的一招,但孙维刚认为这实乃愚蠢之举。“我是没办法管你孩子了,只好请你出山了。”这不是向学生和家长宣告自己无能吗?

  “训家长”也是有些班主任采用的司空见惯的手段,孙维刚认为,这更是把家长推向了对立面。

  孙维刚做好班主任工作靠两大法宝:一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二是开好家长会。

  孙氏建班原则

  学生历程远还记得,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班里唯一的满分。但卷子发下后,他才发现少扣了一分。谁不想拥有这个满分呀!但是他主动找孙老师减去了一分。因为,诚实、正派、正直之风,已经深入全班每个孩子心中。在孙维刚的班上,即使在考试时无人监堂,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作弊。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这既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

  孙维刚高度重视班集体建设,因为他早已把环境看做是教育资源了。他常说:“要给国家炼好一炉钢”,“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小气候’”,这里的“炉”和“小气候”指的就是环境。

  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孙维刚爱引用一句话:“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孙维刚是这样“教”的:只要不外出,他基本上每天参加值日扫除;大扫除他会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有病,他亲自送他们上医院;他做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

  是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让他教到了学生的心上!

  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逢捐款捐物,孙维刚所带的班都非常踊跃;全校大扫除,阅览室、实验室的扫除工作都让他的班领走了,而且保证干得 漂亮。即便是他未带完的第四轮实验班目前也依然保持了这样良好的传统。每个寒暑假,班上的学生会拿出两天时间,到教育局仓库把全校师生的新课本、练习册等 搬回学校。而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第四轮班上的学生孙之星还记得,1999年6月20日,孙维刚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各自爸爸妈妈联席的建班会。学生们刚刚小学毕业,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一 节课。孙维刚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 品德高尚的好人。”

  历和远的家长陈秋红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前面坐着42个学生,后面坐着84位家长,孙老师说,我们的班集体是包括所有的家长和他本人在内的127人组成的大集体。”学生们则称之为“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魏雯霏的家长至今保留了开家长会时所用的厚厚的记录本。孙维刚的第四轮实验班只伴随了他短短20个月,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召集了28次家长会,而且最长的一次居然开了7个小时!

  家长集体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是孙维刚教育实验的突破性创新。他从来不把家长会当作棒子用来敲打学生。他的家长会主要是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改进家教环境,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一轮实验结束,许多家长说如同上了六年家政大学。

  孙维刚常说,要站在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们把孩子个个都培养成材,这对每个家庭、对国家来讲是何等幸运啊!

教学创新

  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孙维刚

  “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授知识!”有人这样回答。

  孙维刚对这样的说法明确表态:“我不赞成!”

  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

  孙维刚认为,“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仅仅满足于难点怎么突破,重点如何讲透,不能总是知识,知识,到头来还是停留在知识上”。

  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如何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

  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但在孙维刚学生眼里,数学是和谐,是对称,是美丽。孙维刚讲数学,第一次写出α、β、γ,他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

  一堂数学课,他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

  孙维刚认为,学科间本无明显界限,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必然联系,掌握了内在规律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按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去做。他认为把这些运用娴熟了,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 有不会做的题目了。的确,在孙维刚学生的眼里,6年的数学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以至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 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

  有一次,孙维刚得到了一份俄罗斯数学竞赛的试题。他完全可以把它译成中文拿到课堂上。但是他把题目原文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把它译成英文。他把每 个语法现象与英语做比较,捕捉共性,形成对俄语的认识,学生们是学英语的,但通过这道俄语题,找到了俄语和英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当然就有兴趣了。

  孙维刚说,知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科内的知识有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也有联系。不仅是掌握这些联系,更要掌握探索这些联系的方法,这就是哲学。

 

Source :
Outer URL(More details):
    RecommendIt
    My friend's email
    My email
    Mail Subject
    Mail Contents
    Comment

    Your name:
    Your email:
    Your website:
    Title:
    Comment:
    版权所有 2025 北京孙维刚教育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17025288号-1 Terms Of Use | Privacy Statement
    b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