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快”VS“学得深”

SuperUser Account 7910 View 2019-12-24 233 Comments 公众号

上一次给孩子们上课时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我讲了一个题,延伸了许多内容,但都是关于这道题的。这时候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我们这节课就讲这几道题吗?”我笑着反问她:“你希望老师多讲几道题吗”,她马上开心地说:“就讲这几道题!”
    从跟这个同学的问答中我想起了很多现象。一是对于很多培训机构来说,一节课能讲的题越多,学生听得懂的题目越多,似乎觉得老师能力越强。对于家长来说也模模糊糊有这样的感觉,多学几道题总是没错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速读速记,其实也是这种想法的体现。一分钟阅读5000字,能复述情节的百分之八十;一分钟记忆300字古文一篇等等。我先不提需要训练多久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算是达到这样的效果了,然后呢?学习成绩能提升?人会变聪明?我想这些都有待讨论。
    从学习理论来说,专家和一般人最大的区别,不是专家记忆的事实性知识最多,而是专家脑袋里的知识是以重要概念为核心、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有结构的知识。只有这样有结构的知识才能迁移到各种情境下应用。
    从教学方式来说,孙老师也从不给学生讲大量的习题,做大量的习题。我看孙老师的课,一节课往往就是1-3个结构巧妙的题,能够让学生用多种做法,能够衍生变化成各种各样的题。学生在一题多解中达到熟练,在一题生多题的过程中发现联系,在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中找到规律,发现本质。
    我们给小学的孩子上课也是这样的方式,一节课不讲多,就几道题。但希望把一道题中涉及的概念、思想方法讲透,形成可以迁移的知识结构。比如上上周给一个四年级班的孩子讲课,问孩子“你最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一个孩子说“刚去沙漠旅游,想知道一个沙漠有多少颗沙子”,接下来讨论“怎么才能知道一个沙漠里有多少颗沙子呢”,另一个孩子说:“做一个沙漏,每两秒滴一颗沙子,算算滴多久就知道了”。最后演变成一个数学问题:这样滴1000年,会滴多少颗沙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会做大数的乘法(四年级正在学)。需要了解乘法的意义,应用在单位换算上。需要理解周期问题,计算这1000年有多少个闰年。还引发了一个反向周期问题,如果从今年起过了99个平年,那会是哪一年?一节课就讨论了这一道题。孩子们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去思考和讨论。
    我想学习的核心“深”重于“速”,孩子们年纪尚小,要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不容易,也需要家长的支持。鼓励孩子能把上课的内容讲出来,或者做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孩子平时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要一味鼓励孩子题目做得多,适当鼓励孩子一题多解,或者是解了几道题总结一下有没有相似之处、共同的规律,这样才能把孩子的记忆变成有效的认知基础。

Source :
Outer URL(More details):
    RecommendIt
    My friend's email
    My email
    Mail Subject
    Mail Contents
    Comment

    Your name:
    Your email:
    Your website:
    Title:
    Comment:
    版权所有 2025 北京孙维刚教育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17025288号-1 Terms Of Use | Privacy Statement
    bflix